

用投資賺到第一桶金? (1)進場前請先付費學習
如何累積到第一桶金再來投資呢? 大部分的人,累積第一桶金的方式是從工資收入來的。 但也有人想用投資賺到第一桶金, 這篇要來跟大家談談想從投資獲利來累積第一桶金的一些重要觀念! 只有小資金,想靠投資獲利累積第一桶金,是吊詭的事 其實,要從投資獲利來累積第一桶金,這條路會有點吊詭, 要投資呢,就得先有錢呀,不然怎麼投資? 關鍵就在大多數人剛開始累積一小筆錢,或許是 10 萬,或許是 20 萬,就想要投資, 老實說,還真不曉得從何建議起。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? 來看個簡單的 A 數學式:假設每年的投報率為10% 第一年: 20 萬 × 10% = 2 萬 第二年:(20 萬 + 2 萬)x 10% = 2.2萬 第三年:總和 22 萬+2.2 萬 = 24.2 萬 這樣可以滿足嗎?這數學式的關鍵是 10% 太低嗎? 好吧! 那再換 B 數學式:假設每年的投報率為100% 第一年:20 萬 × 100% = 20萬, 第二年:(20萬 + 20 萬)x 100% = 40 萬 , 第三年:總和 40 萬 +40 萬 =80 萬 哇∼投報率都100% 了,

![[人生教練QA21] 想要達到生活中每一件事都銜接的很順、很和諧,需要做什麼練習嗎?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4d866b_a34c4e5a89234f6a9283c824d622fc15~mv2.jpg/v1/fill/w_319,h_240,fp_0.50_0.50,q_90,enc_auto/4d866b_a34c4e5a89234f6a9283c824d622fc15~mv2.jpg)
[人生教練QA21] 想要達到生活中每一件事都銜接的很順、很和諧,需要做什麼練習嗎?
Q21 想要達到生活中每一件事都銜接的很順、很和諧,需要做什麼練習嗎? 當焦點在生活中的「和諧 」這件事上時,要能夠做一件事:「能力的累積」。像是這次沒這麼順暢,那就練習下次再讓它順暢,以後變成潛意識的運作。 例如自己能一邊工作一邊帶小孩。像第一次帶小孩開會時,會覺得是個災難,後來發現有別的方法,就會想中間的銜接點。例如前同事家剛好帶兩個小孩,多帶一個小孩沒差,就先把小孩送去。可能再下次就讓小孩去上幼兒園,這也是一個銜接點。 這就是經驗和能力值累積,這樣就知道如何在工作和家人間銜接、家人和圓夢間銜接、圓夢和工作間銜接,就會達到順暢和和諧。 參加錢大爺,認識教練,立即體驗改變 #人生教練 #33歲的33個問題

![[人生教練QA20] 什麼是生活真正的平衡?要健康、又要圓夢,也要賺錢...一天24時感覺不夠用,怎麼平衡?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4d866b_3c77727e6cdf46ee810042c01726af3c~mv2.jpg/v1/fill/w_319,h_240,fp_0.50_0.50,q_90,enc_auto/4d866b_3c77727e6cdf46ee810042c01726af3c~mv2.jpg)
[人生教練QA20] 什麼是生活真正的平衡?要健康、又要圓夢,也要賺錢...一天24時感覺不夠用,怎麼平衡?
Q20 什麼是生活真正的平衡?要健康、又要圓夢,也要賺錢...一天24時感覺不夠用,怎麼平衡? 「平衡」這個字在東方人的世界裡有一個很大的盲點,英語系國家講的balence,但他們可能對此有不同的認知。「平衡」在東方人的概念很像蹺蹺板,需要拿兩個力量來平衡。我們都玩過蹺蹺板,當我們兩個都要維持平衡時是有難度的,甚至發現要花很大力氣,才會維持在一個平衡。 「平衡 」這個字或許可以替換。有本書叫 「和諧財富」,書中提到「平衡 」有一種「比較 」的概念,但 「和諧」就沒有,和諧是一種心境狀態。當你感受到過程和諧時,就是單純的和諧感。我不是分配2小時給工作、3小時給小孩、8小時給睡覺...當有這樣的「平衡」,就有 「比較」的概念。 談「和諧 」時,在意的重點是從一個選項到下一個選項的順流程度、銜接程度,例如圓夢過程中,如何順流到睡眠。當每個環節銜接得好,就沒有高和低、多和少的比較。此刻就會跟隨著心,想圓夢就去圓夢,想吃就吃、想工作就工作,每一個「當下」都是很ok的,就 「當下」全力以赴。關鍵是銜接點,例如陪家人後,怎麼銜接到工作? 參加錢大爺,認識教練,

![[人生教練QA19] 我和父母的關係好像沒有和樂融融,這樣好嗎?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4d866b_9dcfa5d558a34f418fcf0f1904d37930~mv2.jpg/v1/fill/w_319,h_240,fp_0.50_0.50,q_90,enc_auto/4d866b_9dcfa5d558a34f418fcf0f1904d37930~mv2.jpg)
[人生教練QA19] 我和父母的關係好像沒有和樂融融,這樣好嗎?
Q19 我和父母的關係好像沒有和樂融融,這樣好嗎? 不是每個家庭都像電影演的樣子:回家都要和爸媽談心,才是好家庭,只是人們奢望那樣的感覺,希望自己與父母親近。但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課題,可能這輩子以固執聞名,要在固執的世界裡過一輩子,這是他們這輩子靈魂層次的安排。所以可能是「我暫時和爸爸沒有話題可以聊」,那麼就選擇一些話題和爸爸聊,所以用不同角度看待時,就不是去界定關係好不好,而是我們想要什麼樣子的情境狀態和感受,我們就這樣去試看看,但又不執著。可能發現固執的爸爸很喜歡某個東西例如泡茶,或許有天自己去上茶道的課,回來就有話題和爸爸聊。或許自己開始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的時候,所謂「關係好不好」並不重要,我們不從「解決問題」出發,我們從 「成長」出發。這就不是用「要求 」或「爭取 」才會得到解答,而是因為「成長 」而得到。 當往內在修行時,改變內在的心念、想法、價值觀,自然而然外在的狀態會不同,契機也會出現。再從這些契機找到自己想要的處理方式,相對對一般人來說想要處理關係,會來得重要。 「黑暗本身不存在,只是沒有光」,一直談 「黑暗」本身沒有意義,它是一團

![[人生教練QA18] 如果我和家人相處得不好,我是不是一個不好的人?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4d866b_7440ec9834d8426a9c935e696987697c~mv2.jpg/v1/fill/w_319,h_240,fp_0.50_0.50,q_90,enc_auto/4d866b_7440ec9834d8426a9c935e696987697c~mv2.jpg)
[人生教練QA18] 如果我和家人相處得不好,我是不是一個不好的人?
Q18 如果我和家人相處得不好,我是不是一個不好的人? 對一般人來說,在家庭相處都有 「每個人自己以為要經歷 」的故事。或許從某個程度來看,那是自己 「誤以為」的故事,所以原生家庭會經歷一些事件,但就是看自己如何看待。同一個家庭,兄弟倆可能從小都是打罵教育長大,哥哥可能認為 「就是父母打我,我現在才會這樣打小孩」,弟弟可能選擇感恩 「還好爸媽有盯我,讓我沒有走偏」。我們會建議去重新看待過往經驗,尤其是小時候的經驗,才能解決它。 很多人看到「自己和原生家庭相處不好 」的表象,認為這是不好的狀態。用一個比喻,因為自己以前很小,會感覺問題很大,再怎麼看都會覺得這問題很大。要是能解決,早就解決了。 我們會引導到另一個方式,先讓自己成長,這時再來看問題,問題就變小了,甚至不是問題。所以是自己要成長,成長其中一點就是「重新定義過往人生 」。練習用不同的定義來看人生,或重新解釋事件的發生,有這樣的過程後,會慢慢發現:未必家庭關係是過往想像的樣子,因為是自己定義了某些關係的存在,所以認為某些狀況不好。對某些事情的定義不同之後,會另外看待現在的關係。 或許以前會覺

![[人生教練QA17] 親密關係是一個人的事,還是兩個人的事?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4d866b_2d5d6d7b07544ed6866252d0a8913232~mv2.jpg/v1/fill/w_319,h_240,fp_0.50_0.50,q_90,enc_auto/4d866b_2d5d6d7b07544ed6866252d0a8913232~mv2.jpg)
[人生教練QA17] 親密關係是一個人的事,還是兩個人的事?
Q17 親密關係是一個人的事,還是兩個人的事? 維繫親密關係,從頭到尾就不是兩個人。如果一直都是兩個人,就會出現衝突。 任何內在修煉,不單親密關係、還有許多其他的人際關係,到後來都是回到個人去體驗自己的內心、內在。如果此刻是不愛的,可能下一秒又覺得還蠻愛的。我們可以選擇在這個時間點,體驗自己內心的不愛,可能去逛逛街、冷靜下來、一個人看電影,做讓自己開心的事。重新思考過、體驗過後,下一刻我們又會有新的選擇。 另一件事很麻煩,因為在當時的狀況下,我們都會想「要不要分開? 」,這個時間點通常情緒智商很低,做出的決定都會很麻煩,因為也不見得是內心真正的決定,通常是小我、腦袋、過往經驗的決定,就會失真。在相對沒有情緒、平靜、獨處、沒有外力的情況下,是在深思熟慮下做的選擇,內心自然會有選擇出現,跟著這個選擇,比較能根據自己想要的走。 談「維繫親密關係」,不如回來談自己內心的狀態,開始往這方向前進。這不是學會、不學會的問題,這是永無止盡的道路:要不斷的體驗,和更深的自己相處,更能夠親傾聽自己的聲音。身心靈常說 「你的外在沒有別人」,所有一切是內心投射。說到親密

![[人生教練QA16] 如何維持親密關係?](https://static.wixstatic.com/media/4d866b_ce688fdeae574ffc934797e205dfda2b~mv2.jpg/v1/fill/w_319,h_240,fp_0.50_0.50,q_90,enc_auto/4d866b_ce688fdeae574ffc934797e205dfda2b~mv2.jpg)
[人生教練QA16] 如何維持親密關係?
Q16 如何維持親密關係? 坊間很多感情專家出書、講課,大家就會檢視這個人的私生活。所以這個問題無法用 「對 / 錯 」來檢視,也和 「如何提升自己的財務狀況」一樣,很難回答,因為通常沒有一個通則。的確大師或專家們會診理出通則,提供參考,告訴大家如何經營,因此我們從 「提出參考 」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。 很久以前看過一本書 「為什麼男人不聽,女人不看地圖?」。書中解釋到男、女之間的思維運作不同,但如果提到不同性別氣質的人,這個法則該怎麼運作?書中從山頂洞人開始,提到男人需要打獵,回家就需要專注和安靜,那個時候不是不想理女性,是想要專心地把眼耳鼻舌身意關起來,思考明天如何才能打到獵物--因為假如沒有獵到食物,全家就餓肚子了。當他進到這模式時,另一半講話,當然就會聽不到。有所謂這樣的原理,在事隔幾十年之後,也許現在還是如此。男性還是只想放空,只想靜一靜,想說明天工作怎樣比較好? 因此不能說是「維繫親密關係 」,是要 「了解另一半的運作 」。 假如沒有研究電腦的運作,我們會很生氣地用它。網路上說手機有新版本,更新後可以直接掃QR Code,當我們了解後